:你有想過為什麼你的 beta 這麼低嗎?
也沒有實際去算過 beta,但主觀感覺確實覺得低
:可是你的出發點也不是要低 beta 啊,是做了哪些事情啊?
我想有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壓最重的持股不是那些上檔空間最大的,而是那些下檔保護很確定的公司。另外我持股水位一直在 80-85%,可能也有關係吧。但這樣做可能也限制了我投資組合的報酬率吧
-------
上面這個問題最近我確實也想了很久。一個是融資端,一個是持股水位
工作半年以來,我開始接觸到一些資產負債表右邊,也就是 funding 端的知識。自己管自己的部位,比較重要的可能是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也就是資金要怎麼配置。但一涉及幫別人管錢,良好的 funding 端能帶來巨大的優勢
巴菲特一開始 6/25 高水位的設計,這代表如果他幫客戶賺到錢,且年化高於 6% 時,他必須先支付這 6%。所以(雖然不完全是)可以想成巴菲特用 6% 的資金成本在借錢,而這些錢不是永久資本,每年都可以贖回
後來巴菲特發現有個東西叫保險,它的浮存金如果做得好,威力會很大。以這幾十年來說,波克夏透過保險 funding 的成本是 0,等於零成本借到錢。而且,這是每年都會流入的現金流,只是有時多有時少。這個槓桿結構就比 6/25 還強得多(當然前提是要謹慎地去承保,而這大概不在一般人的能力範圍內)
然後還有一種 funding 端是個人去控制一間上市公司,透過發債/借錢去開這個槓桿,這可能是三到五年期,利率 2-5% 的成本
-------
因為最近我和朋友涉及到 funding 的研究,所以才對 low beta 有興趣。台灣(不知道世界是不是也一樣)對所謂固定配息、保本(在賣商品的時候不能說這個)特別有興趣。尤其是資產到一定程度的人或者接近退休年齡者,對年化 20% 的喜好程度完全跟年化 4-6% 固定配息的商品不在同一個檔次
-------
當然你開投資公司的話,可以在選投資人時就確保他們是完全理解你投資觀念的投資人。如果你的投資人不但不會在你 underperform 的期間贖回,反而會在這時候加碼,那這樣的 funding 結構也很強
-------
然後是持股水位問題。這問題好像每年都讓我想很久。我這幾年一直不是 100% 持股的人,但如果我的投資生命週期還有至少 30 年以上,加上這些錢完全不是我會提領出來當生活費的話,那我為什麼只長期持股 80% 左右? 巴菲特說我寧願波動的 15%,也不要穩定的 12%
-------
當然,我覺得投資到最後還是很個人,這也沒有標準答案,尤其你今天不是只管自己的錢的時候,那差異可能還是存在的